平刀微刻——張學東
作者:崔瀟 王佳堯 編輯:崔瀟 來源:吉林廣播網 2023-03-22 18:39 校對:李晴 審核:金可紅
一張長三米有余的巨大書桌上,不足兩毫米的鋒利刀刃斜斜地切入印石,形成一道筆畫,隨即離開石面以另一個角度迅速切入。果斷卻克制的刀法讓人聯想到手術臺上的醫生,仿佛每一刀都事關生死。隨著刻刀在張學東的手中舞動,以毫米計算的石材平面上留下數行工整的小楷——“莫聽穿林打葉聲,何妨吟嘯且徐行。竹杖芒鞋輕勝馬,誰怕?一蓑煙雨任平生?!?/p>
“在學習期間迷上了篆刻,一晃三十多年。我在篆刻當中對邊款藝術情有獨鐘?!?/p>
中國人使用印章的歷史至今尚無確切定論,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。而刻于印側或印背的文字被稱為邊款。
據考,邊款在隋唐便有出現。如隋官印“廣納府印”印背鑿刻的年號款“開皇十六年一月一日造”。這些簡短而又草率的原始邊款,為明清乃至當今流派紛呈、風格各異的邊款藝術奠定了基礎。
“每一刀下去。切到石面上,下一筆的時候,刀要離開石頭回過手來。還要準確定位,這就要要求我的創作手不能抖。心不能雜,要寧心靜氣,一筆一筆,一筆不茍地刻下去?!?/p>
三十余年的筆耕不輟將張學東的平刀微刻技法磨礪的爐火純青,他微刻的楷書的結體遒勁、落落大方,又兼具魏碑體的縱橫倚斜、錯落有致。慕名而來的求字者也越來越多。
“有刻四書五經的,有喜歡唐詩宋詞的,有喜歡偉人詩詞的。他們要求文字內容多的,他的人生價值需要體現,那么我就想在這個有限的面積內,能把他所需求的這些文字內容都刻進去,這樣我想用平刀邊款的技巧來刻微刻,把文字盡可能的縮小?!?/p>
印石藝術發展至今,如果說印章代表的是身份和責任,在印章章體上的邊款則是印章主人的精神追求。張學東的上一個作品是一枚壽山山秀園扁章的邊款,六乘以二點八厘米的面積上工整地雕刻有一千七百四十七字的《大學》全文,金色的文字在黑灰色章體上熠熠生輝,刻這方印他用了半個月之久,讓他憂心忡忡,隨著年齡的增長,他不確定自己的篆刻生涯還有多久。
“全國有眾多的微刻藝人,從他們的創作生命、藝術生命來講,大約在70歲左右基本上就封刀了。目力也不及了,體力也不支了,手也發抖了。我今年已經60歲了,十年左右時間到我70歲封刀之前,把我的技藝,微刻技藝再探索到一個極致?!?/p>
【相關新聞】
※ 安秀俠民間剪紙:我要讓撥云繡樣剪紙融入生活
※ 山花獎得主再出精品,長卷滿族剪紙《烏布西奔媽媽》首次公開
※ 剪隨心動 剪紙在雙陽鹿鄉
※ 田間的文化守望
※ 以輕薄片紙寄厚重生命
※ 一門心思做茶壺的人
※ 金屬工藝設計師苗強
※ 跨越時空的對話
※ 農民刀畫師溫占均
※ 回歸:我在長春做珠寶
